受益于“反内卷”政策利好,近期光伏、煤炭、钢铁等相关行业接连反弹。经济学家李迅雷对此指出,当前市场对反内卷政策的预期存在过热倾向,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已显露过度炒作迹象。
然而,动力电池板块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逻辑——在政策规范行业竞争秩序的同时,固态电池技术的实质性突破正成为板块价值重估的核心驱动力,形成“政策纠偏”与“技术创新”的双引擎共振。
从去年“924”以来的表现来看,固态电池指数与CS电池双双跑赢沪深300,区间涨幅分别高达67.05%和33.53%。其中,电池ETF(561910)跟踪CS电池指数、固态含量超过四成,区间上涨36.58%。
(资料图)
固态电池被称为电池的“终极形态”,2025年以来技术持续突破,下游应用空间极为广阔。
开源证券指出,当前固态电池正逐步从实验室阶段到量产验证阶段发展,预计2025年底小批量装车试验,2026-2027年普遍装车试验。此外,低空、机器人、AI等新兴应用场景打开固态电池市场空间,产业化落地有望提速。
以低空场景为例,鉴于传统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限制和eVTOL飞行器对电池性能的高要求,固态电池有望率先在eVTOL市场放量。如近期阿联酋10亿美元豪购350架中国eVTOL,采用的均为国内电池厂商——孚能科技的半固态电池。
此外,本周上汽集团也推出了10万级半固态电池车型,使用的是清陶能源的第二代半固态技术,标志着半固态电池在技术与成本上均达到商业化量产要求。并且,清陶能源预计明年四季度即可实现全固态量产,这也是目前国内厂商披露的量产时间中最早的公司。
其他电池厂商如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孚能科技,以及车企长安、吉利、一汽等,均预计于2027年实现不同批量的全固态电池量产。
在国内外固态电池的共同催化下,多家机构预计全固态技术量产时间可能会早于2027年。具体到市场规模方面,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固态电池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0亿元,2025年预计达到86亿,2026 年将进一步增长到205亿,2030年则有望达到1163亿元。
标的方面,电池ETF(561910)跟踪中证电池指数,“固态电池”概念股占比高达近四成。指数覆盖电池主题全产业链上市公司,包括上游材料及资源、中游电池制造及组件、下游应用以及设备回收相关标的;龙头特征鲜明,技术壁垒高、成长性与弹性十足。
估值方面,指数最新PE为26.73倍,位于上市以来22.96%分位,处于性价比区间。场外投资者可以借道联接基金(A类:016019;C类:016020)介入。
作者:三好金融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