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点以来,A股市场近期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主要指数不断刷新十年新高,但两市成交额却不涨反跌。
【资料图】
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是市场生态、资金结构和投资者行为共同变化的结果。最近在沪指刷新十年新高的背景下,沪深两市的单日成交额从前期超过3万亿元的高位回落至2万亿元附近,甚至一度缩量至约1.6万亿元。同时,作为市场高风险偏好资金代表的两融资金,其净流入速率也在放缓,融资活跃度已环比回落至2025年9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这种成交量与指数背离的现象主要由三个因素导致:
1、场外资金保持谨慎观望态度,虽然指数突破了关键点位,但大量场外资金并未大举入场,多空双方在当前点位的博弈非常激烈,加上临近年底部分投资者考虑结算和兑现收益,降低了主动进攻的意愿;
2、市场生态的结构性转变,与2015年由散户和杠杆资金驱动的“疯牛”不同,当前私募机构已成为市场重要力量,其仓位自2025年7月以来持续维持在80%以上,同时新发股票型基金中高达97%为指数基金,这类资金通常采取买入并持有的低换手率策略;
3、社保基金、养老金等追求长期稳健回报的机构资金占比不断提升,它们倾向于进行战略性配置而非频繁交易;
4、结构性行情的固有特征,本轮上涨并非所有股票普涨的“全面牛”,而是资金主要集中在AI、半导体等科技成长板块,以及近期活跃的新能源产业链和部分防御性板块,这种“跷跷板”效应使得资金在板块间轮动,而非推动整体市场放量。
那么,4000点以来成交的萎缩,到底释放出何种信号呢?
一方面,4000点附近是历史上重要的心理关口和技术阻力位,成交量的萎缩反映了在此点位短期获利了结的压力与观望情绪并存,市场需要通过反复震荡来消化浮筹;
另一方面,从积极角度看,当前相对低杠杆、稳风
控的状态避免了非理性的追高,使得市场上涨的基础更为健康,适度的缩量整固反而有利于行情走得更远。多家机构也认为,A股慢牛的根基并未动摇。
因此,当前成交萎缩并不意味着市场转向,而是反映了A股正在向更加成熟、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由机构资金主导、注重基本面的结构性慢牛行情,适度的量价背离恰恰说明市场摆脱了以往"量价齐升"的狂热模式,步入更加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在此之下,对于投资者来说,应采取更具针对性的策略:
首要,拥抱确定性,关注业绩表现,市场驱动力正从前期的估值扩张转向业绩验证,应重点关注基本面良好、估值合理且三季度业绩改善明显的行业和公司;
其次,要注重均衡配置,在结构性行情中可采取“科技成长+高股息防御+部分周期”的组合策略,一方面关注AI产业链、半导体等国家政策支持的科技成长方向,另一方面配置保险、医药等基本面有改善预期的高股息或防御性板块,以平滑组合波动;
最后,需要保持耐心,避免追高操作,在市场方向未完全明朗前,控制仓位并保持耐心是明智的选择,对于看好的方向可采取分批布局的方式,切勿在热点快速轮动中盲目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