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孤行!极不负责!日本福岛核污水开始排海丨大象深度
大象新闻| 2023-08-24 16:40:39

大象新闻记者 李昌 李莉芸

8月24日中午,在北京观看着福岛核污染水排海相关直播的李昭忍不住潸然泪下,从事海洋科学考察的他,对海洋有着深厚的感情。面对眼前“百氚入海”的情形,他喃喃道:我们的后代回望这一刻,一定会为此感到深深的羞耻与懊恼……


【资料图】

背弃之前向福岛渔民作出的承诺,无视国内和国际社会的质疑反对,8月24日中午12点(日本当地时间13点),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开始启动核污染水排放入海计划,预计将在17天内将会释放7800吨。预计未来,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至少要持续数十年。

追溯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决策全过程,可以清晰看到,排污入海是其蓄谋已久的“既定方针”,是不折不扣的违反国际法之举,是极端自私、不负责任的国家行为,其结果是将福岛核事故处理成本转嫁给全世界。

核污染水源于12年前核事故

8月24日中午,微博热搜榜前五名,都被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相关话题牢牢占据。愤怒与无奈成为网友留言的高频词汇。

据了解,日本东京电力公司计划将在17天内排放第一批共7800吨核污染水,而整个2023年度预计排放约3.12万吨。

日本如此巨量的核污染水究竟从何而来,前高校历史教授、近现代史学者陈安吉告诉大象新闻记者,一切都要源于12年前那起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同级的福岛核事故。

“对于资源匮乏但工业发达的日本而言,核电无异于天赐的礼物,从7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日本工业发展的重要的基础。”陈安吉表示,日本不仅是世界上拥有核电站第三多的国家,日本核电电量占到了全国总电量的29.21%,占比排名世界第二。

“就在日本为其国家的核电业规划更加宏大的蓝图时,2011年3月11日,一场里氏9.0级的地震不期而至。”陈安吉介绍,这场被称为“东日本大地震”的自然灾害,是人类有记录以来的世界第五大地震,“但真正造成麻烦的是地震引发的海啸,它的到来对福岛核电站造成毁灭性打击。”

海啸的侵袭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电机断电,正在运行的1至3号机组反应堆自动停堆后,大量的核燃料彻底烧穿了锆合金包裹的外壳,导致三个堆芯完全熔毁。

为了冷却核反应过程中释放的大量热量,只能不断将海水注入高温堆芯。此外,由于金属外壳炉结构损坏,地下水和雨水也不断流入炉内。就这样,福岛核电站产生的核污染水每天都在增加。如今核电站内建造的137万吨储量的污水罐几近被核污染水占满。

核污水排海成本最低却危害深远

与核电厂正常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不与铀燃料直接接触的核废水不同,核污染水需要和高温堆芯直接接触,产生大量核放射性元素和物质。中国海洋法学会会长、国际海洋法法庭前法官高之国表示,日本一直在做出“问题只在于氚元素”的误导,但世界上很多科学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核污染水里含高达64种核放射性元素,并且七成以上都是超标的。

对此,从事核反应堆安全壳设计的日本工程技术专家后藤政志认为,经多核素去除设备处理的所谓“处理水”,不仅含有无法清除的氚,还含有多种其他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对人体的危害不可小觑,“铯会对甲状腺产生影响,锶会侵入骨骼,即使微量也会对局部器官产生很大破坏,发生局部癌变的风险增大。”

后藤政志认为,对于核污染水排海方案来说,现阶段的科学技术并不能做到万无一失,应该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来处理相关问题。那么,为何日本政府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意孤行选择将核污染水排入大海呢?

对此,日本官方说法是污水罐不够用了。但此前有日本媒体指出,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有大量因辐射量过高而不宜居住的区域,这些闲置土地完全可以用来新建存储设施,“核能市民委员会”认为“大型储存罐在陆地上保管”或“用灰浆凝固处理”,是现有技术下解决核污染水问题的最佳方式,可以确保核污染水在陆地上妥善保管。显然,这一建议并未被采纳。

“其实,成本才是日本考虑的唯一因素。”中国国家的船舶技术检验机构海洋科考领域专家李昭介绍,日本政府从2013-2020年先后成立“污染水处理对策委员会”和“ALPS小组委员会”,召开多次会议及多场听证会,专门探讨污染水的处理办法。针对地层注入、排入海洋、蒸汽释放、电解处理和固态化埋入地底五种方案,从排放量、成本、工期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其中,排入海洋预估需要17亿到3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2亿到2.03亿元人民币。最昂贵的方案是固态化埋入地底,预估其成本是排放入海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李昭表示:“日本政府最终选择排入海洋,显而易见,只有排入海洋才是成本最低、工期最短、最省劲儿的方案。”

“海纳百氚”或致人体癌变

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指出,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10年后蔓延全球海域。而且,日方排污入海时间长达30年甚至更久,造成的环境灾难无法估量。

李昭告诉大象新闻记者,环太平洋是我国远洋渔船前往的主要渔场,最近五六年我国远洋渔获总量都维持在200万吨左右,几乎三分之二都是在环太平洋捕捞的。整个太平洋的安全,与我国渔业息息相关。

对于日本“百氚入海”的行为,百姓最关心的还是未来海鲜还能吃吗?首都医科大学吴巍教授介绍说,核污染水入海后,其中同位素会随食物链迁移,海洋生物尤其贝类、鱼类等可以富集同位素,人一旦吃了被污染的海产品,这些放射性元素就会成为人体细胞的一部分,人的基因会受到损伤,产生癌症、畸胎等多种疾患。这种基因突变是可遗传的,将会严重影响人类基因质量,使人类退化。

对此,国家级健康管理师、营养学专家张亚晗认为:碳-14等放射性元素会在鱼类等海洋生物体内聚集,中国巴特柔鱼与秋刀鱼的主要作业渔场均在环太平洋,核污水排放后,将对这两类水产品产生严重冲击,“国家已经建立了针对核污染产品监管机制,等于说是为消费者提前排查了风险隐患。但建议孕妇、及有生育意愿的夫妇,尽量慎食海产品,尤其是污染地区的海产品。”

8月24日,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负责人就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为防范受到放射性污染的日本食品输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海关总署持续开展对日本食品放射性污染风险的评估,在严格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对从日本进口食品采取了强化监管措施。

依据我国法律法规相关规定,以及世界贸易组织《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相关规定,海关总署决定对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采取紧急措施,自2023年8月24日(含)起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含食用水生动物)。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