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承:古都西安,房价领涨全国背后…
经济网| 2024-01-26 09:17:46

编前语

最近,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3年12月份,中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数据。

上涨的城市有7个,下跌城市有62个,持平城市有1个。其中西安同比上涨4.5%,仅次于约4.9%的成都,齐平上海。(文末附图)

西安作为中西部的强省会城市,这一数据亮眼。

供应以及改善性需求是其因素之一。

但更重要的,是这座城市的人口增长,和其持续不断地创新发展。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时候,西安常住人口为846.78万人。到了2022年底,根据西安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西安常住人口达到了1299.59万人。

10年时间,西安常住人口增加了448.51万人。这一方面是人口红利,另一方面就是经济发展势能。

根据西安2022年发布的《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预计到2035年西安常住人口将达到1500-1600万人。

而能够吸引到人才的背后,离不开一座城市的创新。

世人皆知千年长安城,却少知道,甫入2023年,西安就获批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简称“双中心”),成为继北京、上海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后第四个获批建设“双中心”城市。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全球创新指数报告》,西安三年来成功实现三连跳,2021年第33位,2022年第22位,2023年第19位。

据报道,今天的西安,已形成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五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份额的14.1%,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约12%,闪存芯片和单晶光伏组件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

那么,西安,是如何在古老风华中走向现代化创新之路的呢?

01 回看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西安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发祥,是古老国家千年风华的见证者、亲历者和讲述者。

当西安还是长安,与雅典、开罗、罗马并称世界四大古都。

北邻黄土高原,南靠秦岭山脉,西临太白山,东依崤山。关中平原易守难攻,乃是自古兵家必争,就战略而言,建都安全系数很高。

因此,先后有13个王朝在长安建都,成为历史政治中心。

长安的崛起是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的缩影。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绕长安”为处于关中平原的长安带来肥沃的土壤。紧靠0度等温线,长安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位于丝绸之路和隋唐大运河的起点,长安文化多元。汉族、胡族、突厥族、波斯族、天竺族等民族在此汇聚,儒家、道家、佛教、摩尼教、景教等相互影响,奠定了独特、开放、包容的长安风貌。

2023年在西安召开的中亚大会,让世人看到了开放的西安。但开放的长安在唐朝就已夺目。

《旧唐书·食货志》记载,仅在开元年间,长安城内户口有36万余户,人口有109万余人,外郭城内户口有21万余户,人口有66万余人,合计户口57万余户,人口175万余人,相当于今天西安市区的五分之一左右。

文化和经济的繁荣,让长安迅速成为贸易中心。

西安中轴将城内划分为110个里坊,住宅区、商业区、官署区、寺观区等一一布局排列。东市和西市两个大型工商业集散中心承担着唐朝内部商品交易和外国商人进行贸易往来的桥梁。

然而,随着中华文明重心东移、自然灾害、战争频繁、政治腐败等原因,不断地毁灭与重建,使得长安植被破坏、土地疲乏、民不聊生。

经历了370年兴衰的长安逐渐失去主导地位。五代十国期间彻底毁弃。据史料,当时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认为城广人稀,不利于防守,于是对城市进行改筑,缩为“新城”,也就是五代、宋朝、金朝、元朝时期的长安城。

至此,有着辉煌历史的唐朝首都长安城逐渐湮灭在岁月的长河中……

02 崛起

西安,对于很多中国人而言,是盛唐的缩影,是历史的符号,是强大和繁荣的象征。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西安这些年来,以文旅、科技、外贸为抓手力图“再现盛唐繁华”。

文旅转型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网红街区、文旅IP、景点剧目成为西安的标杆之作,多少人因这些符号窥探盛唐之景,让西安再现“盛世经济”,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名片。

千年古城墙人流如织、大唐不夜城人潮涌动、长恨歌迎来第5000场演出……

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西安市接待游客1.24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0亿元。其文旅产业发展位居全国第一阵营。

而这一切,都要从2007年西安市开始实施“唐皇城”复兴计划说起。

据史书记载,盛唐时期的长安城(西安)总面积达91平方公里。然而历经沧桑后,现西安保留下来的长安城大约仅有12平方公里。

为更逼真地再现当时的历史风貌,西安市在2005年,开启了“唐皇城”复兴计划,旧城区成为旅游观光区,而北建新城区。这一计划,不断提升城市价值,让当地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西安城墙,在2004年完成连接。

而另外一个重要的文旅概念,则是20世纪90年代末的“七园一城一塔”,最早由工程院院士张锦秋规划设计。

七园是唐城墙遗址公园、秦二世陵遗址公园、寒窑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曲江海洋极地公园。

一城是大唐不夜城。全国唯一一个以盛唐文化为背景的大型仿唐建筑群步行街,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在2020年就入选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名单。

一塔是大雁塔。2003年,凸显大唐和佛教文化主题的大雁塔北广场开放。整个广场以大雁塔为中心轴三等分,中央为主景水道,左右两侧分置“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等景观,广场南端设置“水景落瀑”、“主题水景”、“观景平台”等景观。

以历史为底蕴,以文化为支撑,今天的西安真正做到了“不见长安使人愁”。

科技创新

除了打造文旅大IP,科技创新的西安同样亮出了让人瞩目的成绩。

举个例子,今年盛大的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奔跑的数字人火炬手、绚烂的电子烟花惊艳亮相,以裸眼3D视效向全世界观众呈现了一幅美轮美奂的东方画卷。炫彩视效的背后,是西安正在不断崛起的科技力量。

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支点城市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向西开放和贯通欧亚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近些年,西安精准谋划,全面布局,创建了“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西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将西安打造成硬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衍生地和顶尖人才首选地。

“硬科技”理念最早由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首次提出。而中科创新就起源于中科院西安光机所。

去年11月初,以“硬科技·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2023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在西安召开,全方位展示硬科技创新发展典型案例、项目和成果等。

硬科技点亮未来,米磊在去年底瑞承传承峰会中也提到:“坚定不移地投资硬科技,做对国家和社会最有价值的事情!”

这两年,“西安硬科技十大突破”为代表的多项技术成果和产品,就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助推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力引擎。

这十大突破,涉及芯片级晶圆制造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控制技术、个性化定制式医疗器械设备、3D打印设备及植入物技术、超精密制造装备技术等多个领域,包括奕斯伟芯片晶元、交叉信息核心技术研究院启明920AI加速芯片、眼得乐全新一代可折叠人工晶体、特变电工特高压柔性直流输配电技术、铂力特3D打印技术、中科微精飞秒激光超精细微圆孔制造装备研发及应用等。

硬科技的突破背后,西安强大的科研能力优势加持也至关重要。

以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核心,西安加快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基地。当下西安科教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三,拥有高等院校84所。

此外,通过优惠政策、优质服务等吸引和培育高端人才来到西安扎根安家。

截至2022年底,西安拥有各类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56.09万人,“两院”院士67人,建成院士工作站90个、博士后创新基地47个,培养在校大学生、研究生近100万人。

这几年,西安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凭借在航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助推科技发展快速发展。

其中法士特参与完成的“特种车液力自动变速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及,陕西北斗金箭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空陆两栖双足轮多模式行走飞行仿生机器人”斩获“国际无人系统设计大奖”。

大力发展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今天的西安在北跨战略、基础设施、科教资源、创新活力等因素支撑,不断吸引着科技企业落地。

2023年上半年,“双中心”核心区域西安高新区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438家,同比增长超40%。华为、中兴、比亚迪等创新企业纷纷落地西安,加速西安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招商引资层上,西安高新区在2023年共完成签约231个,总投资达2395.33亿元。其中,工业项目95个、研发类项目68个,商业、总部、金融、文旅等项目68个,投资超10亿元项目68个。

此外,2023年也是西安企业的上市潮。陕西能源、爱科赛博、北方长龙、天力复合、陕西华达成功登陆资本市场。鹰之航、新通药物等企业也过会待注册发行。

这些企业都是强科创属性且在各自细分赛道中处于头部地位的企业。

外贸加持

近日,海关总署所属的《中国海关》杂志发布了2022年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报告。

报告显示,西安位列第20位,较2021年前进4位。

坐拥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经开功能区、西安关中综合保税区(经开区)两大开放平台,据报道,西安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已超100亿美元。

不靠边,也不靠海。西安外贸提质升级靠什么?

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撑。

占西安近八成外贸进出口额的自贸试验区,也是西安抓住制度红利、巧变市场红利的成果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自贸试验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相互赋能,“科创自贸”俨然成为西安外贸提质升级的新招牌。

此外,走出去的力量也让西安受益。

根植于西安的隆基绿能,2023年其马来西亚双文丹2.8GW单晶高效组件工厂正式投产,标志着隆基绿能在马来西亚实现光伏全产业链闭环。中国企业走出去,这个项目带动的国内出口额在2021年就达到了20亿元。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通过中欧班列“长安号”出口。

再比如2023年二手车出海浪潮下,西安就探索“二手车出口+保税+中欧班列+启运港退税”业务模式,吃到红利。

当然,西安也在引进来上下大功夫,展现“西引力”。

比如,世界500强采埃孚计划在西安增资建设小型气体发生器扩能及研发中心项目。德国依必安派特集团也将在其经开区建设全球第二大生产基地。

这些都给西安的发展带来强大动能。

长期的布局和推进,让西安不断“换骨”。

从西安整体的发展数字来看,2010年,西安GDP仅仅3200多亿元。而12年后,2022年,已经达到1.15万亿元。

2023年前三季度,西安市地区生产总值8535.52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0.01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2852.28亿元,增长3.6%;第三产业增加值5493.23亿元,增长5.3%。

走进2024,西安古老和崭新的交响,依然在巧妙谱写新乐章。古老的传承之上,创新让西安的未来充满想象空间。

参考资料:

1、重磅!西安获批“双中心”!丝路科学城是唯一核心承载区

2、很亮眼!这份成绩单......

3、西安获批国家“双中心”一年,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强引擎

4、「数据发布」2023年1—11月西安市经济运行情况

5、古都风韵与时代风尚交相辉映——陕西西安探索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之路

6、西安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浅谈古城西安

7、赠书丨记录古都西安的千年沧桑巨变

8、成于繁华,衰于繁华:古都长安为何会在唐代以后由盛而衰

9、西安衰落的根本原因

10、长安三万里解读:十三朝古都长安为何衰落了?不仅是天灾更是人祸

11、目光所及皆为景,文旅项目屡出圈,“西安模式”火遍全网

12、西安古城如何重振盛唐雄风?

13、政·在看 | 中国第四个“双中心”城市 为何选在西安

14、西安推出新举措加快发展开放经济

15、20强!西安外贸竞争力稳步提升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