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安:小城何以“只此青绿”
海安市融媒体中心| 2023-08-05 15:21:16


(相关资料图)

盛夏海安,绿荫蔽城,城在绿中、人在景中……漫步城区或置身乡村,水清岸绿、绿树环绕、百花争艳,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这是大美海安的生动写照,也是海安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异答卷。

2022年,海安因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完成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成效显著,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日前,600万元资金奖励下达。

荣誉背后,是海安坚持绿色发展、谋求“绿色福利”的坚定信念,是群众所盼变为现实,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些许“海安经验”。

为农业“减肥” 一湾碧水绕城来

海安地处江淮平原、滨海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交汇之处,水系发达,河网密布,为稻麦轮作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作为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更是创下了稻麦单产全省十七连冠的优异成绩。

水稻生产过程产生的农田退水俗称“肥水”,虽于农作物而言是“肥水”,但其包含大量氮、磷元素,若流进河道就“营养过剩”,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之一。“减肥”势在必行。方案是什么?海安聚焦建优基础设施,科学控污减排。

以海安开发区品建村为例,该村2020年10月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100亩农田化零为整,田尾增设电动闸门,田间南北向开挖3条生态排水沟,每条沟渠分别与相应的尾水回收池,以及首部500立方米容量的沼液池连通。

每逢灌溉期、泡田期,排水闸关闭,农田退水不外流河道,反而通过生态排水沟导流至尾水回收池,回收有机质等含量高的水,再将这部分水输送到渠首进行循环利用。

2021年6月,品建村高标准农田建成开始全面播种。靠着退水回收,一方面生态缓冲带让农田退水面源污染不排入或不直接排入周围水体,实现了零直排;另一方面打通循环链条,让“肥水不流外人田”。

如今的品建村,农田如诗,阡陌纵横,沟渠相连,绿水如画。全村一年削减总氮排放量约13.7吨,总磷排放量约11吨,节约复合肥用量34.3吨,实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双丰收”。2022年汛期,该村下游的栟茶河省考袁庄水站断面,氨氮、总磷较2020年同期分别下降66.2%、37%。

先试点,后推广。根据已有经验,海安又接连在里下河地区、省考向阳桥断面、通榆河、新通扬运河、如海河等流域继续扩大农田退水工程覆盖范围。这样的“治理经验”获得全省推广。

截至去年年底,海安共投资约9600万元,建设和完善农田退水生态排水沟约17.54千米、生态缓冲带28公里,建设生态浮岛或种植水生植物的支流21条,涉及农田约16100亩。

安生态“大脑” 短期阵痛换长远发展

纺织产业是海安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经多年培育,产业链条完整有韧性,集群效应日益显现。常安纺织产业园便是一个典例。

该园区是2012年由苏州常熟与南通海安合作设立的江苏省“南北共建园区”。目前,园区落户高端纺织项目39家,投产32家。

环境生态是纺织行业绕不开的话题,高能耗、低产出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破解产业发展阵痛,消除城市“成长烦恼”?常安纺织产业园给出的思路就是:安装“智慧大脑”。

“智慧大脑”是什么?是园区生态环境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它也是全省第一个专业纺织印染园区的生态环境“体检平台”。依托此平台,园区建立起“限值限量管理”专用模块,既控制污染源的排放总量,又控制其排放的浓度。这也意味着,有了“智慧大脑”,园区废物排放量、企业VOCs排放量、区域PM2.5平均浓度、水质断面污染物年均值等一览无余。

有了高效的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园区还创新实施基于企业绩效水平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动态分配模式,确保限值限量管控到位。比如从经济效益、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6个方面设置41项考核指标,对企业实施“绩效考核”;再比如基于企业绩效水平,差别化分配污染物排放量。

实时监管和精细化管控,倒逼着园区企业选择技术起点高、能耗小、污染物排放量少的生产工艺。拿南通东屹高新纤维科技有限公司来说,近几年先后投入500多万元推进节能减排。尽管这两年,企业排污量不变,但企业开票销售从2021年的3.5亿元提升至2022年的4.5亿元,年增长速率保持在25%以上。

用严苛的“体检”换取“用能大户”“碳排放大户”的绿色转型,最终达到“增产不增污”,乃至“增产减污”。同时,企业降低了运营成本,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优质企业得以扩大生产,园区也实现了产业质态、经济效益“双提升”。

以大气环境质量为例:去年,常安纺织产业园PM2.5平均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为9微克/立方米,臭氧为171微克/立方米,均优于或等于海安全市水平。

吃“废”吐“金” 政企携手蹚低碳循环新路子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另一项内容。如何处理固体废物?方法有三种:焚烧、填埋和资源化利用。

在“垃圾围城”日益严峻的形势下,焚烧发电处置生活垃圾日渐成为最佳方式。但在燃烧过程中排出的微小灰粒,也就是危险废物“飞灰”,又给人们带来了新的难题。

如何安全高效处置“飞灰”?江苏海安的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闷声干了一件大事,就是主编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3558—2019《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熔融处理技术规范》。

这个标准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首先它是全国首个飞灰熔融标准,以最为先进的工艺技术实现了飞灰的资源化利用;其次在去年,它荣获“江苏省标准创新贡献奖”二等奖,在获奖的地方标准中排名第一;最后也最为重要的是,它是推动海安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点“金”之笔。

标准创建之后,就是推动落实落地。

2021年,天楹集团总投资1.42亿元的等离子飞灰资源化示范工程项目正式投产。作为海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配套项目,其核心内容就是所得副产物可全部资源化利用,无需再填埋。副产物即“一黑一白”两种物质。“黑”的是玻璃体,可作建材使用,“白”是工业盐,可作化工原料或北方的融雪剂使用,吃“废”吐“金”,实现了“环保+民生”的双赢。

去年,南通市、海安市先后印发市、县两级“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海安结合城市固废监管的现状,梳理出一批无废城市重点建设工程项目。2022年,海安单位GDP能耗较2012年末累计下降一半以上。今年,随着紫石固废污泥处置项目进入试运行、海安电子信息产业园表面处理中心开园,城市固废处置能力缺口有效补齐,固废综合利用水平将持续提升。

“追绿”不止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今年6月3日,海安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市人民报告2022年环境质量状况:PM2.5平均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实现监测历史以来最优水平,优良天数比例达82%;市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但十年前这组数据是多少呢?十年前,海安优良天数比例不足七成,市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为零达标。

这就是按照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向迈进的结果,也见证了海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无到有,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出击”,从以污染防治为主向生态保护修复并重,从以减污为主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转变。

2022年,海安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满意度达93.1%,继续保持南通前列。

生态优先,需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更需掷地有声。

翻开海安生态环境局的工作计划,精准溯源管控、生态环保修复、规范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治标与治本同步、深化总量制度改革、培育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精准化执法、高质量办好案、办大案、办难案、不搞应急管控“一刀切”……

未来之路,仍是锚定“双碳”,“追绿”不止,真抓实干,久久为功,从下好“一盘棋”到打通“最后一公里”,一图绘到底、一棒接一棒,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通讯员 蔡诚)

[编辑:张檬檬]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