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创老酒:能够还原最初的五粮“老酒”味,离不开这项非遗技艺
实况网| 2025-07-24 10:05:27

晨雾未散,一缕酒香已从岷江畔的竹林深处幽幽飘来。这香气裹着泥土的厚重、泉水的清冽,还带着几分未燃尽的柴火气,仿佛在低语一段被时光窖藏的故事。循香而去,一座青瓦灰墙的老酒坊隐现于山岚之间,檐角挂着露水,门前的石阶被岁月磨得发亮。酒坊深处,一排排老窖池静卧如龟甲,池壁上的窖泥泛着油润的光泽。伸手轻触,指尖传来温润的触感——这是历经数十年养窖才能形成的“活泥”,也是祖创老酒还原五粮“老酒味”的核心秘密。

若问酒从何处来,答案或许藏在风里。穿过蜀地连绵的丘陵,湿润的季风掠过三江交汇的河谷,将水汽与温度编织成一张无形的网,笼住宜宾这片酿酒秘境。祖创老酒的酒坊便扎根于此,背倚苍翠山峦,面朝奔涌江水。这里的土壤是紫红色的,指尖轻捻便能触到黏腻的质感——那是亿万年前地壳运动的馈赠,是微生物与矿物质共生的舞台。

山泉自岩缝渗出,淌过层层砂岩,褪去了锋芒,只余下绵柔的清甜。匠人说,这水是“活的”,用它润过的粮食才能唤醒最本真的味道;窖池以紫红土夯筑,经年累月,窖泥中蛰伏的菌群早已与酒坊共生,像一群隐形的乐师,在黑暗中默默调和着五粮的韵律。自然在此处慷慨,却也苛刻——唯有深谙“天时、地气、材美、工巧”之道的匠人,才能将这份馈赠化作杯中琼浆。

祖创老酒从不标榜自己是自然的征服者。他们更像是谦卑的译者,将山水的密语、四季的呼吸,一页页誊写进酒里。

所谓“老酒味”,并非简单的陈年之香,而是一种融合了粮食本真、微生物代谢与时光沉淀的复合风味。而这份风味的源头,正是一项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邓子均传统酿酒法。百年前,一位匠人遍访川南酒窖,从选粮、制曲到窖池养护,摸索出一套近乎苛刻的工艺准则。邓子均坚信,酒是“活物”,需以敬畏之心侍奉:粮要选颗粒饱满者,曲要依节气而制,发酵需顺应微生物的脾性,就连蒸馏的火候也需如针灸般精准。

这项技艺最精妙之处,在于对“万年续糟”的坚持。每一轮酿酒后,匠人会将部分酒糟留存于窖池,与新粮混合发酵。经年累月,糟中积累的微生物群落逐渐形成独特的风味图谱,如同一条无形的脉络,串联起数十年的光阴。窖池越老,脉络越深,酒香愈醇。祖创老酒的匠人们称此为“养窖”——不是人在酿酒,而是窖池在岁月中自我生长。

技艺的传承,是一场与时间的博弈。在祖创老酒,匠人的成长轨迹被刻入严苛的规矩:头三年为徒,只能观火、扫窖、学辨粮;三年后称“工”,方可靠近窖池;十年磨砺,技艺精熟者,才有资格称“师”,独立掌火带徒。

“酿酒如养心,急不得,也懒不得。”年过七旬的邓真远是这项非遗技艺的第三代传人。五十余年来,他每日黎明即起,赤脚踏入窖房,凭手感判断窖温,俯身细嗅酒糟的气息。他说,真正的匠人需练就“三觉”——眼观糟色如辨天色,手触窖泥如诊脉象,鼻嗅酒香如读诗书。

最考验功力的,莫过于“观糟配料”。酒糟发酵至第七日,匠人需掀开窖顶的封泥,观察糟醅的颜色、湿度与气味。这一瞬间的决断,直接关系到酒的层次与风味。因此,酿酒之人常说,糟是活的,它会“说话”。你若敷衍它,它便还你一口浊气;你若懂它,它便赠你一坛琼浆。

这种近乎玄妙的技艺,无法单纯依靠文字传承,只能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体悟。正如酒坊墙上的斑驳刻痕——每一道都是光阴与匠心的对话。

祖创老酒的酒窖中,数万只陶坛沉默伫立,最大的已陈酿三十余年。匠人每年仅启封少量陶坛,经反复品鉴后,择其精华调配装瓶。这种“限量”并非卖酒的营销策略,而是对自然的敬畏——紫红土的窖池承载能力有限,手工酿造的节奏快不得,老酒的转化更急不得。真正的老酒味,是等出来的。

这就是祖创老酒的答案——所谓“老酒味”,从始至终都是百年前的味道,是守护人与自然的契约,是让每一项非遗技艺都活在当下。当机械臂与流水线成为时代的主角,这里依然有一群人,用最笨拙的方式,将山河的馈赠、祖辈的智慧,以及未竟的匠心,统统封存进一坛酒里。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