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记者从市工信局获悉,漯河市在从严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坚持戴着口罩抓生产,推动食品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努力把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更好发挥食品企业在疫情期间的保供作用。截至4月29日,漯河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复工复产率达到100%。
食品产业是漯河市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近年来,漯河市围绕现代化食品名城建设,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坚持“三链同构”打造完善丰满的绿色食品产业生态,以双汇为链主的河南省肉制品全产业链被确定为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卫龙食品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现场会在漯河市召开,漯河市的“三链同构、农食融合”经验做法全国推广。
突出“食品+”理念延伸产业链。以食品企业需求为导向,推动良种繁育、粮食种植、收购仓储、原料生产、食品加工等五个环节深度合作、接单供给,开发“专项贷、订单贷、种子贷”等金融产品,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订单种植。组建以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农户参与的产业化联合体,实现联合体内部上中下游主体衔接、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编制《全域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五年规划》,建设农产品种苗培育、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科技服务等“园中园”,促进“产、加、销、服”等要素资源集约集聚,成功创建3个省级、16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1+8+N”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3000亿级食品产业生态,漯河食品产业集群被商务部《商务内参》评为全国百强产业集群,在国家统计的21大类食品行业中,漯河拥有18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着力实施“六个打通”,培育食品机械、食品包装、生物医药、高端绿色食品添加剂、冷链物流、宠物食品等产业。冷链物流产业快速崛起,全省10家全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漯河占6家,漯河市被确定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承载城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壮大,培育全球唯一自然色素全色系制造商——中大恒源,1000多种产品广泛应用于保健配料、食品饮料等6大行业,建成亚洲产能最大的益生菌产业基地,以“益生菌+”理念,实现与食品产业、乳制品、日化用品、农业微生态等10余个关联产业深度耦合。
突出科技创新提升价值链。实施创新平台提升“十大工程”,出台重大科技项目实施、领军人才引进培育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深化与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发政团队合作,全力筹建河南省食品实验室,牵引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同步发力,打造贯通食品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依托漯河高职院校资源,采取市校共建共购共享模式,建立食品产业公共研发、休闲食品协同创新等3个研发平台,40个专家团队进入人才资源库,126家企业159项技术需求进入技术难题库,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载体保障。目前,漯河市已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10个,博士后、院士工作站6个,建成全省首批食品加工中试基地。实施食品安全标准化、商贸物流标准化等“一揽子”专项工程,参与近百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在全国率先发布《调味面制品》《魔芋即食食品》等5项团体标准,先后培育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10个。其中,中大恒源、亲亲食品填补了植物提取、运动保健食品等行业监管标准空白。打造检验检测平台,与武汉大学合作共建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推进检验认证总部基地、设备生产孵化中心等建设,构建覆盖全面、高效安全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
突出高质高效打造供应链。建成小麦、蔬菜、食用菌等八大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培育临颍小辣椒、舞阳大豆等区域性农产品品牌,开展农药、化肥负增长行动,提高农产品加工原料供应能力,增强安全保障。临颍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标准化麦椒套作种植区30万亩,带动周边种植辣椒40余万亩,产品直供老干妈、海底捞等企业。鼓励同一产业相关企业连片发展,支持上下游企业协作生产,不出园区即可完成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实现资源共享、节本增效。擦亮中国食品名城金字招牌,搭建产业交流展销平台。第十九届食博会吸引1023家企业参展,现场交易额和意向采购额达462亿元。发挥“互联网+”优势,建成全国首家食品行业工业互联网云平台,打造永不落幕的“云上食博会”,组建中国食品产业生态联盟,累计服务南街村集团、三剑客乳业等企业近400家。依托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中国(漯河)电子商务产业园,引导企业积极拓展线上市场,招引300余家电商及物流配套企业入驻园区,带动创业就业1万多人,实现年均线上交易额72亿元。2021年,漯河市网络零售额达144.7亿元,同比增长28.7%,增幅位居全省第三。
来源:漯河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