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立新规,如何保护我们的“脸”?|解读
大象新闻| 2023-08-18 09:42:57

大象新闻记者 冯靖雯 赵朝阳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和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我们已进入“刷脸”时代。街边小店购物需刷脸、乘坐地铁需刷脸,出入小区、看演唱会都要刷脸……需要刷脸的场景越来越多,在得到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隐患。

近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明确使用人脸识别的限制条件,并且采取严格保护措施。人脸识别存在哪些安全隐患?新规一旦实施,真的会保护我们的“脸”吗?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防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案例:男子10分钟内被骗430万元

伴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成熟,“以貌识人”的场景越来越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人脸识别的社会认同度正在提高。

“现在,很多路边的小店支付时都可以刷脸,但我从来不敢用,总担心个人信息泄露。”市民陈女士虽警惕性高,但也不太清楚人脸信息被泄露有何风险。

“人脸信息泄露比较常见的风险是AI换脸冒用身份实施诈骗。”河南予瑞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华阳介绍一则案例,今年4月份,某公司老板郭先生的好友突然通过微信视频联系他,称帮助朋友在外地投标,需要430万元保证金。基于视频聊天信任的前提下,郭先生确认了面孔和声音,特别放心的把430万元给对方打了过去。款项转账后,郭先生拨打好友电话告诉一声,好友说根本没有这回事,他这才明白遇到了“高端”的骗局,对方通过智能AI换脸技术,假装好友对他实施了诈骗。郭先生10分钟内被骗430万元。

眼见不一定为实,有图也不一定就是真相。

“犯罪分子用于实施“AI换脸”的物料主要为照片,特别是身份证照片,同时结合人员姓名、身份证号来突破人脸识别验证系统。”,8月10日,公安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副局长李彤表示,依托“净网”专项行动,组织专项会战,严打泄露身份证照片等图像信息的犯罪源头,破获“AI换脸”案件7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15名。

声音:把选择权交给消费者

当前,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这一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个人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风险隐患。

2021年,杭州市民郭兵起诉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强制年卡用户刷脸入园一案二审宣判,被告被判处删除郭兵办年卡时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内的面部特征信息及指纹识别信息。这起历时一年半的“人脸识别第一案”敲响了人脸识别技术滥用的警钟。

新规实施后,真的会保护我们的“脸”吗?

律师李华阳认为,如果新规得以实施,可以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提高合法合规度,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及人身和财产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动物园、公园、博物馆、演出现场等场所强制消费者“刷脸”出入、商家抓拍消费者人脸信息、售楼处及居住小区普遍安装人脸识别设备等将受到规制,进一步遏制人脸信息采集乱象,在互联网高科技时代,提升公众的安全感。

在本次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人脸识别不得作为进出物业管理区的唯一方式,物业应提供其他合理、便捷的方式,供不愿使用人脸识别的个人选择。

不少业主表示,物业要求业主人脸识别才能进入小区,但是他们大多会依托第三方平台完成人脸信息收集。若发生信息泄露,物业和第三方公司谁来担责?

“物业公司、第三方公司均系业主人脸信息处理者。”李华阳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强调,多个信息处理者处理人脸信息侵害自然人人格权益,该自然人主张多个信息处理者按照过错程度和造成损害结果的大小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符合民法典相关法条规定的相应情形,该自然人主张多个信息处理者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业内人士表示,人脸识别的使用应遵循“最小必要原则”。新规要求要以明确的方式、显著的方式告知个人,并且同时提供非生物性的身份验证方式和方法。如商超、健身房等经营性场所,可以凭借办卡等其他更为简易的方式去完成,把选择权交给消费者。

探讨:如何保护自己的“脸”?

今年夏天,“人、证、脸”三合一的强实名制已经成为不少演唱会进场的标配,甚至预约科技馆门票也得先人脸识别认证。

根据征求意见稿,完成人脸识别的特定目的后,收集到的人脸照片应该及时删除和销毁,防止在个体不知情的情况下,把收集的照片再进行交易和流转,甚至泄露给第三方进行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

“演唱会、科技馆等场所进场不得以办理业务、提升服务质量等为由强制、误导、欺诈、胁迫个人接受人脸识别技术验证个人身份。”律师李华阳提醒,个人自愿选择使用人脸识别技术验证个人身份的,应当确保个人充分知情并在个人主动参与的情况下进行,验证过程中应当以清晰易懂的语音或者文字等方式即时明确提示身份验证的目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脸?

李华阳说,请谨慎在网上上传个人视频资料、个人照片,一定保护好个人信息,防止被违法犯罪分子利用; 特别要谨慎使用手机APP的“人脸识别”功能,防止自己的人脸被盗用;发现自己的人脸被盗用的,及时向网信、电信、公安、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投诉、举报。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